随着暑假来临
孩子们接触网络时间增多
聊天、刷短视频、玩游戏…
很多家长忙于事业
缺少对孩子的关心
也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
诈骗分子的各种手段
让人防不胜防
我市已有多名学生被骗
请广大家长和学生提高警惕
切勿上当受骗
真实案例
案例一:游戏账号“免费送”,假!
7月3日,龙泉市公安局八都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,报警人小夏(化名)称,他在玩手游时,有一名陌生人在游戏内私信他,声称可以免费送游戏账号。随后,对方添加了小夏的QQ,并通过QQ语音通话指导他下载“腾讯会议”APP,还在该平台上与他视频聊天。
在视频通话过程中,对方诱导小夏取来家长的手机,并一步步诱导他进行操作,还开通了线上支付功能。对方威胁称,如果小夏不按照指示操作,系统将自动扣款1000元。因为害怕,小夏继续跟着对方操作,一笔又一笔地完成支付,直到被家长发现并报警。
案例二:“民警”电话办案?假!
7月4日,龙泉市公安局龙渊派出所接到110指令,报警人小汤(化名)称:当时他正拿着奶奶的手机玩耍,突然被拉进一个QQ群。群内有人自称是公安人员,告知小汤涉嫌犯罪。紧接着,有人添加小汤为好友,要求他配合调查。
随后,对方让小汤查看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,并发送了一个验证码,进而诱导小汤修改了微信支付密码。不久后,小汤母亲银行卡里的3万余元钱竟不翼而飞,被悉数转走,于是报警。
案例三:游戏皮肤免费领取,假!
7月1日,学生小杨(化名)在家中玩爷爷的手机时,偶然刷到一条信息,有陌生人声称可以免费送“蛋仔派对”的游戏皮肤。紧接着,对方又告知小杨,由于他是未成年人,必须按照特定的操作流程才能领取到该皮肤。
随后,小杨在对方的诱导下,下载了一款App,并注册账户进行登录。完成上述步骤后,小杨按照对方给出的操作流程,告知了对方好几个验证码。不久后,爷爷发现自己社保卡里的钱被莫名扣取,金额达4500余元,发现这一情况后,家人立即向警方报案。
近期
全国各地也有学生
遭遇不同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
高薪兼职+群发指定短信=诈骗
14岁的中学生小雨(化名)想赚点零花钱,很快被一则“急招线上客服助理”的信息吸引。对方许诺“发一条短信一块钱,日赚150元”,工作内容仅是群发指定短信。小雨信以为真,按对方提供的教程和号码,用父母手机号发送了内容为“你的物件已经到一个半小时了……”的引流短信。发送几十条后,小雨察觉异常,停止了操作。
购买游戏装备+添加客服=诈骗
7月6日,学生小杨(13岁)在线下购买卡游徽章后,在某App上发帖转售,随后便有人私信联系称想要购买,并让小杨下载另一个App进行交易。
交易过程中,对方称已将钱付给交易平台,让其添加平台“客服”进行收款。随后小杨将自己的收款码发送给“客服”,“客服”称小杨是未成年人,要求其通过父母手机“垫付押金”才能收款。
在对方诱导下,小杨通过视频电话拍摄其母亲手机,并按对方远程指导操作其母亲手机进行汇款。对方以“退押金”为由,反复要求小杨扫码。直至母亲账户无钱支付后,仍未能退回押金,小杨意识到被骗,共计损失3.74万元。
暑假期间
针对学生的兼职诈骗
也呈高发态势
学生群体要提高警惕,凡是声称“轻松赚钱”“高额回报”,却要求发送不明短信、链接,或提供个人信息、银行账号的“兼职”,均为诈骗,务必坚决抵制
遇可疑信息时,应第一时间与家长、老师沟通,或向学校、警方核实,如发现被利用或遭遇诈骗,立即拨打110报警
收到含“快递回拨电话”等类似短信时,切勿轻易回拨,可通过快递官方渠道核实信息,避免财产损失,发现疑似诈骗行为,及时向警方举报
未成年安全无小事
家庭、学校
需加强对孩子的反诈教育
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
共筑电信网络诈骗“防火墙”